一般資訊

文萃選集

聯絡我們

網路連結及資源

文萃選集

 

海上絲路與宗教傳播

莊祖鯤

 

        自張騫開拓西域的「絲綢之路」以後,中國的絲綢就沿著這條絲路大量經過西域,運送到波斯及羅馬帝國。東漢時,這條絲路也發展成重要的交通網路。不但外交使臣來來往往,商旅更是絡繹不絕,而且佛教僧侶也多是由印度及中亞經過絲路進入中國。魏、晉、南北朝時期,雖然中原戰亂頻仍,但是基本上陸上絲路仍然是暢通無阻的。

        唐朝時期,是陸上絲路的鼎盛時期。無論是波斯帝國,或是第八世紀新興的大食國(即阿拉伯帝國),都與中國有密切的往來。當時在中國經商甚至定居的阿拉伯人及波斯人,達十幾萬人之多。但是唐玄宗時期的「安史之亂」,卻使陸上絲路中斷了。因為唐朝將駐守在西域的邊防守軍調回長安,吐蕃(即西藏)趁機佔領河西隴右,回紇也控制了阿爾泰山一帶。從此唐朝就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權,陸上絲路也就中斷了,於是海上絲路逐漸取代了陸上絲路。雖然後來在蒙古帝國時期,陸上絲路又恢復了一段時間,然而海上絲路才是中國最主要的東西方交通管道。

 

海上絲路的興衰

        海上絲路比陸上絲路開發的更早,範圍也更廣。從周朝開始,中國絲綢已經由東海運往韓國及日本。漢武帝時期,中國海船就曾由雷州半島出發,帶著黃金和絲綢,經過越南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緬甸、錫蘭,到達印度南端。東漢時期,也有東南亞各國的使節經由此海上絲路來中國朝貢。東晉時期的法顯,是第一個從陸上絲路去印度取經,然後由海上絲路返國的高僧。但是直到唐朝以前,由於航海及造船技術的限制,從中國到錫蘭、印度的航行旅程,有時長達數年之久。因此海上絲路還不是十分普遍。

        到唐朝時期。中國航海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,不但已經可以經由南海航行到波斯灣,而且航程只需要三個月而已。這條航線把中國和三大地區:以室利佛逝(即印尼蘇門答臘)為首的東南亞地區;以印度為首的南亞地區;以大食(回教帝國)為首的阿拉伯地區,通過絲綢貿易連接在一起。這三個地區也是當時世界上宗教和文化中心,因此絲綢之路也是「宗教文化交流之路」,佛教、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都循此路徑傳入東南亞和中國。

        唐朝時期與南海各國通商的海港是以廣州為首,而阿拉伯、波斯等商人在廣州的僑居區稱為「蕃坊」。唐朝末年黃巢作亂時(878年),他曾在蕃坊內屠殺了十二萬外國商人。可見當時國際貿易之盛。

        宋朝政府由於受北方金國的侵擾,經濟窘迫,更積極發展海上的對外貿易。在南宋高宗時期,海港貿易稅收佔全國總收入的20%,可見其重要性。這個時期的航海及造船技術更加進步,因此可以航行到葉門和東非的港口。宋朝的絲路主要海港包括泉州(古稱刺桐)、廣州、杭州、明州(今寧波)等,而以泉州為最大港。因此有數以萬計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住在泉州,這是泉州回族的起源。

        元朝時期的南海絲綢貿易比宋朝有過之而無不及。這時陸上絲路又開始通暢了,但是海上絲路的絲綢和瓷器運送量仍遠超過陸上。這時最大的船可以運送一千名水手及士兵。這時泉州的樞紐地位達到最高峰,馬可波羅曾到此訪問,他稱之為世界第一大港。

        明朝初年,明成祖派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(1405-33年),這是海上絲路的最高潮。由於今年是鄭和下西洋的六百週年,因此有關他的傳奇更是蜚聲國際。鄭和原姓馬,小字三保,是雲南的阿拉伯裔回族,是元朝名臣賽典赤˙瞻思丁的後代。據傳說,他的三十七世祖就是穆罕默德。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曾到麥加朝聖,而鄭和本人也精通阿拉伯語。鄭和十二歲時父親病故而家道中落,元朝末年內亂時,他乃被人強制閹割,後來才成為明朝燕王朱棣(即後來的明成祖)的家奴,成了宦官。永樂二年,他被賜姓鄭,從此名為鄭和,史稱「三保太監」或「三寶太監」。

        永樂三年(1405年),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,揭開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傳奇歷史。當時明朝以南海為界,往東稱為「東洋」,包括朝鮮、日本及菲律賓。往西則稱「西洋」。鄭和的艦隊極為龐大,大的「寶船」長四百呎,寬一百七十呎,排水量達三千多噸,可載一、兩千人。這寶船比一百年後麥哲倫的旗艦還大十倍。寶船中載有絲綢、瓷器、金銀等禮品。艦隊中這種寶船多達六十二艘,另外還有戰船、錙重船、運兵船等,總計大小船隻多達兩、三百艘,人員多達將近三萬人。

        為了宣揚國威,鄭和所到之處,都贈送各國王室鉅額的禮物贈品。這些國家雖然也回贈各國本土的奇珍異寶,但是無論數量與價值,都無法與所得之餽贈相提並論。因此鄭和的「宣慰之旅」,所耗費的國庫財力是無法估計的。這是後來明朝終止了類似的遠洋之旅的原因。

        鄭和前三次下西洋的終點,都是印度南端的古里(即加爾各答)。中間曾經過越南的占城、爪哇、蘇門答臘的巨港、亞齊、滿剌加(即馬來西亞的馬六甲)、錫蘭等地。第四次下西洋延伸到波斯灣的忽魯漠斯(即伊朗的阿巴斯港)。第五次到第七次下西洋,甚至到達東非的索馬利亞、及肯亞。其中第七次,鄭和還特地由葉門的阿丹港,經由紅海灣上溯至麥加朝聖,完成他做為一個回教徒的重要心願。最後鄭和死於返航的途中。

        鄭和下西洋象徵著「海上絲路」的顛峰時期,顯示那時中國的航海技術及知識,是稱霸天下的。然而明朝中葉開始,中國卻反而採取「海禁」的政策,加上後來明末的日本「倭寇」侵襲中國東南沿海一帶,更造成「海上絲路」的一蹶不振。然後從十六世紀開始,葡萄牙、荷蘭、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海上新霸權興起,從此「海上絲路」就成為歷史名詞了。

 

海上絲路與回教的擴張

        由於海上絲路的通暢,往來商旅絡繹不絕。不但阿拉伯、波斯商旅定居於東南亞及中國的為數不少,中國僑民也也同時散居於東南亞各國。在這種情況下,宗教的相互影響是很自然的。

        例如越南北部,由於長期受中國的影響,當地居民的宗教以中國民間信仰為主。另外,十三世紀以前,印度、錫蘭掌控東南亞一帶的海上貿易數百年之久,因此印度教及錫蘭的小乘佛教的影響很深遠。迄今,緬甸、泰國及南越,都是以小乘佛教為主。印度教的影響力,則由於受到回教的排擠,日漸衰弱,目前止剩下巴里島及爪哇島南邊的部分地區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 最值得注意的是回教在東南亞的擴張。由於回教並沒有所謂的「宣教師」,因此回教的傳播主要是藉著信奉伊斯蘭教的商旅,以「隨走隨傳」的方式,逐漸傳播出去的。起先他們只是在他們的寄居地設立清真寺,做為自己禮拜的場所。因此在東南亞,最初的回教徒都是阿拉伯人或波斯人的後裔。但是東南亞國家何時變成「伊斯蘭化」的呢?根據大多數學者的看法,應該是在十五世紀,也就是鄭和下西洋的時代。

        回教何時傳入東南亞?史學家沒有定論。但是迄今為止,沒有史料可以證明,十世紀前,有回教徒定居在東南亞。但是從十三世紀開始,回教商人大量由海路而來,他們逐漸取代了印度商旅,控制了東南亞水域。為了擴大他們的經濟利益,他們不但在蘇門答臘定居下來,與當地人通婚。同時他們也採取了軟硬兼施、政教合一的策略。到了十三世紀末,蘇門答臘的亞齊建立了第一個回教的巴賽王國。後來許多回教的蘇丹國也紛紛在蘇門答臘及爪哇各地建立了。後來回教的勢力,就由此向菲律賓南部的蘇祿、棉蘭老島(即民答那峨)及馬來半島擴張。

        十五世紀初馬六甲王朝興起。為了與佛教的暹羅王國抗衡,開國君王乃與巴賽王國的回教公主聯姻。馬六甲控制了馬六甲海峽,位置極為重要,鄭和七次下西洋,都曾在此停靠。有些歷史學家認為,是鄭和在1414年促使馬六甲王皈依伊斯蘭教的。總之,雖然鄭和不是導致東南亞各國「伊斯蘭化」的主導者,但是以他如日中天的威望及回教徒身分,必然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。因此鄭和成為東南亞國家「伊斯蘭化」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「推手」。後來馬六甲王國擴張版圖,控制了大部分的馬來半島,在十五世紀成為東南亞最強大的回教國家,在當時甚至被稱為「小麥加」。十六世紀後,馬六甲王國雖然被葡萄牙人所擊敗,但是馬來西亞的「伊斯蘭化」卻已經成為無可挽回的事實了。

 

回顧與前瞻

        由海上絲路沿途的各國逐一「伊斯蘭化」的歷史來看,有幾點是值得我們仔細思想的:

        第一,東南亞各國的「伊斯蘭化」是在回教傳入之後約六、七百年才逐漸達成的,這與佛教在中國,與基督教在歐洲的發展時程是類似的。不僅如此,回教商人曾經巧妙地以聯姻為手段,加上以經濟利益和政治力量的威迫利誘,來促使東南亞各國逐漸「伊斯蘭化」。這與基督教早期的宣教策略也有相似之處。

        第二,十六世紀之後,西方列強雖然逐漸掌控了東南亞地區,但是在傳揚基督福音的事工上,除了菲律賓之外,在其他地區顯然為時已晚,加上策略不當,因此力有未逮,這是非常可惜的事。但是迄今畢竟在東南亞地區,基督教的種子還是已經撒下了,教會也已經建立了三、四百年之久。現今的挑戰,乃是如何從這些福音基地,突破種族的藩籬,將福音進一步地在回教徒中間廣傳?

        第三,海上絲路不但吸引數十萬的阿拉伯商人定居在東南亞和中國,也同時吸引數百萬的中國商人來到東南亞經商甚至定居。有些定居在東南亞數百年的華人,不但在血統上已經和當地人融合,形成所謂的「土生華人」(Peranakan),他們在語言、文化和宗教上,也產生了許多變化,其中有一些人已經成為基督徒。另外一些陸續在近百年來才移居東南亞的華僑,則仍保有較多的中國方言及文化。由於東南亞華僑大多能操當地語文,又對當地習俗、宗教有深入的了解,都使他們成為最佳的傳福音媒介。正如出生於大數城(在今天的土耳其)的保羅,與出生於居比路(即塞浦路斯)的巴拿巴,都成了「外邦的使徒」一樣。所以我們華人教會必須善用我們的這些人才資源,作為華人向回教徒宣教的踏腳石。

        在本系列後續的文章中,我將會進一步地分析,東南亞各國的華人分佈及現況、東南亞回教國家宗教、種族及教會的情形,以及宣教的可能途徑及策略。盼望能喚起海內外華人眾教會,能同心協力來廣傳福音。

 

一般資訊

文萃選集

聯絡我們

網路連結及資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