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資訊

文萃選集

聯絡我們

網路連結及資源

文萃選集

飛颺的人生

莊祖鯤

人生中總是有順有逆,而逆境對於任何人,往往都是他人生觀最真實、最嚴酷的考驗。例如戰國時代楚國的屈原,雖然才高八斗、學富五車,後來卻因被小人讒言所陷害,晚年懷才不遇,鬱鬱寡歡,最後自投汨羅江而死。孔子在周遊列國之後,卻未能遇見明君,以一展鴻圖,也曾有「乘桴浮於海」之感嘆。

甚至基督徒也難免會在遭遇患難時,怨天尤人。所以聖經的詩篇之中,有許多「哀歌」,都是赤露敞開地表達這種心聲。既然如此,基督徒與世人有何分別?我們如何面對人生中那種遭遇橫逆,卻哭訴無門的景況?

先知以賽亞書4027-31節,就有一段膾炙人口的經文,來回應這個問題。當時公元前七百多年的猶大國(南國),正遭遇亞述軍隊的侵襲。首都耶路撒冷被亞述十幾萬的軍隊包圍,而其他的地方已經都淪陷了。雖然後來由於神垂聽先知以賽亞的禱告,聖城解圍了(以賽亞36-37),但是全國已經滿目瘡痍。所以猶太人不禁也向神發出如下的抱怨(40:27)

  我的道路,耶和華似乎視而不見;

  我的冤屈,神也並不查問!

先知以賽亞就從三方面來回答這些猶太百姓的疑問。他的回應,基本上分三部分:(1)我們要認識神的本質(40:28)(2)我們要認識神作事的法則(40:29-30)(3)我們脫離困境的秘訣(40:31)

 

1. 神的本質(40:28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先知以賽亞提醒灰心喪志的猶太人說:

你難道不知道嗎?你難道沒聽見過嗎?

永在的神─耶和華,乃創造地極的主,

祂既不會疲乏困倦,祂的智慧也無法測度。

先知以賽亞的提醒,對這些神的選民,是有深刻意義的。因為他們的祖先曾在摩西和約書亞的引導下,經歷了過紅海、經曠野及跨越約旦河的神蹟。如今卻好像需要重新被提醒,去認識他們應該早已經認識,卻好像還不認識的耶和華神。同樣地,即使是基督徒,我們也需要從對神的認識開始,經常去調整、去更新我們的價值觀與人生觀,免得我們自陷困境無法自拔。

首先,我們要知道:神乃是「永在的神」,也就是說「祂是永恆的」。永恆與永遠有不同的意義。永遠是指很長的時間,永恆卻是超時間的。「永在的神」這個觀念提醒我們:不要因為你看不見祂,就否定祂的存在,這是幼稚的說法。譬如說,無線電波與宇宙同時並存,卻在一百年前才被發現。因此在一百年以前,人們會否認有無線電波的存在,甚至直到今天,南美亞馬森河的印地安土人,都還會否定無線電波的存在呢!但這是人類經驗的侷限性所致。所以不要以經驗,去否定神的存在。神比你我的經驗大多了!

其次,這位神乃是「造物的主」。這強調:造物者賦予人「人生的意義」,即便人類所遭遇的患難,也都有祂的旨意和計畫。但在患難中,人們最容易感到迷惑,失去信心與勇氣。孟子這位有睿智的聖人就認為:『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、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、空乏其身、行弗亂其所為。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』因此,對孟子而言,」這「天」乃是有意志、有位格的神。而對神篤信不疑的基督徒也會說:『就是在患難中,也是歡歡喜喜的。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,忍耐塑造性格,性格帶來盼望。』(羅馬書5:3-4)

第三,這位神是「不疲乏、不困倦的神」。也就是說,祂絕非因困倦而不理會人的呼求。相反的,祂要人無論大小事,「凡事禱告」(腓立比書4:6)。有些信徒卻秉持「大事禱告,小事自己來」的錯誤想法,難怪信主多年,卻很少禱告。此外,十八世紀一些自然神論者,如美國開國元勳傑佛遜等人,雖然不否認神創造世界,卻堅持認為,神已經不理人間事了。所以他們既不讀經,也不禱告,更不去教會。以賽亞卻提醒我們:神要我們向祂祈求,因祂並不困倦。

最後,這位神乃是「智慧無窮的神」。因此,祂有祂既定的計畫,也按祂的時間表行事。我們必須信賴神的智慧,並竭力去尋求、明白祂的旨意。然而今天有許多人卻堅持己意,向神強求,例如一首詩歌所說:「每次我禱告,就搖動祢的手」。這是一種錯誤的心態,也扭曲了神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。因為如果你真的相信神的智慧是遠超過你的,你就不會誤以為每次禱告都需要向神提出「詳細規格與交貨期限」,好像免得神送錯貨,或耽誤時機了。當然,這並不是說基督徒的禱告都只能很消極、很無奈地說:『好吧!神阿,那您就看著辦吧!反正我也沒辦法。』相反的,我們可以像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那樣,說:『神啊!若是可行,將…(譬如說:這位姊妹、這個工作機會等等)給我。然而不照著我的意思,而是照著祢的意思。』這才是正確的禱告態度。

 

2. 神行事的法則(40:29-30)

      另一方面,以賽亞也提醒世人,神幫助人的原則很簡單,那就是:

疲乏的,祂賜能力;

軟弱的,祂加力量。

就算是少年人也會疲乏困倦;再強壯的人也必跌倒。

換句話說,神的原則是:你必須自己肯降卑,並主動尋求神的幫助,否則神將袖手旁觀。因為神既已賜給人自由意志,就不會扭曲人的意志,勉強人隨從祂。耶穌曾說過;『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,有病的人才用得著。我來本不是召義人,乃是召罪人。』(馬可2:17)在這段語含玄機的話中,其實耶穌是說:「自以為健康的人,不會找醫生;自己承認有病的人,會主動找醫生。自以為義的人,不會找耶穌;自認有罪的人,卻是耶穌所呼召的對象。」

然而今天很多人(包括基督徒),卻像兩、三歲叛逆的孩童,堅持走自己的路,拒絕神的幫助。但是一旦遭到挫折,卻又反過來怪神不保守他、覆庇他。其實我們不應該向神逞強,因為再堅強、再神通廣大的人,也有疲乏困倦的時刻。我們何必敬酒不吃,吃罰酒呢?

其實我們中國的古聖先哲,對人生許多的領悟,也與聖經是不謀而合的。例如他們提醒我們要「虛懷若谷」、「借力使力」、「柔能克剛」。這與古希臘哲學強調陽剛、對抗、否定謙卑的觀點,是大異其趣的。

所以聖經一再強調:神賜恩給謙卑的人,卻抵擋驕傲的人。耶穌在「登山寶訓」中提到「八福」,而第一個福乃是:『虛心的人(或「心裡貧窮的人」)有福了!因為天國是他們的。』(5:3)。這些都指向同一個方向,那就是我們必須在萬能的神面前謙卑下來,我們才能從祂那裡得幫助。

 

3.   脫離困境的秘訣(40:31)

在明白神的本質與祂行事的法則之後,以賽亞才進一步地提供那個得勝的秘訣了:

但那等候並仰賴耶和華的人,必從新的來源得能力。

他們將如鷹展翅上騰─

奔跑卻不困倦,行走卻不疲乏。

以賽亞沒有用也同樣能飛的麻雀為諭,卻以老鷹為諭,來表達這個突破逆境的秘訣。因為鷹乃是御風而行的,而這風就是牠能力的「新來源」。而其他的鳥類,卻是要煽動翅膀才能飛翔。所以不要誤寫為「重新得力」,因為「重新得力」只是得回自己的力量,只有「從新得力」才是由外來的新能源得力量。

在希伯來原文中,31節「等候」這個動詞有時也可以翻譯為「仰望」(中文新譯本),故有一語雙關之妙。所以鷹既得等候風起之時刻,又得仰賴這風,才能夠直上雲霄、翱翔天際,卻不疲乏、不困倦。這就是秘訣所在。

因此,我認為這段聖經是從另一個角度,很貼切地表達出莊子在《逍遙游》「鵬程萬里」的意旨來。陳鼓應在解釋「鯤化而為鵬」的預言時,也說莊子的理想人物,應該先像鯤一樣的沉潛深沉,然後才像鵬一般的遠舉高飛。換句話說,這種人先要能隱匿形跡、深藏不露,等到時機成熟、條件充足,他才出而應世,展翅飛颺。其關鍵也在於「等候」。

同時,在如鷹展翅的寓言中,還有一個隱喻,是有關於風的。「風」這個字的希伯來文是ru-ah,這個字也可翻譯為「靈」。而希臘文的風與靈也都是pneuma。這個雙關語在聖經中,曾多次出現。例如,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平原上的枯骨,當風(ruah)由四方吹來,吹到骸骨之上時,靈(ruah)就進入他們裡面,他們就成為極大的軍隊(以西結書37:1-14)。另外,耶穌曾對前來問道的老拉比尼哥德慕說:「風(pneuma)從哪裡來、往哪兒去,你不知道。從靈(pneuma)所生的人,也是如此。」(約翰福音4:8)

因此「如鷹展翅」的寓言中暗示,鷹依靠風而飛翔,人卻是靠神的靈而行事。這就是另一位以色列的先知撒迦利亞所說的:不是依靠勢力,不是依靠才能,乃是依靠我(耶和華)的靈,方能成事。(撒迦利亞書3:6)

所以面對困境時,基督徒應該能經歷像使徒保羅所說:『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,凡事都能作。』(腓立比書4:13)的那種積極的人生觀。 

 

 

 

一般資訊

文萃選集

聯絡我們

網路連結及資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