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資訊

文萃選集

聯絡我們

網路連結及資源

文萃選集

以家庭小组为单元的牧养模式

庄祖鲲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中国教会在经历过近三十年的爆炸性成长后,目前最大的挑战,乃是在牧养方面。其中主要的因素,乃在于整个社会急速由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,因此过去牧养农村家庭教会还算有效的方式,现在已经不可行了。因为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特性有很大差异,对牧养的影响如下:

l          农业社会人口移动少(加上过去户口管制严);工业社会则人口流动性高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农业社会的群体关系,以家族和乡里为主,凝聚力高;工业社会的群体关系则主要是服务单位或职业,凝聚力也相对减弱了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农业社会的老老少少在一起,因同构型高,还可以共聚一堂;工业社会的代沟很明显,不同年龄的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共通话题。

因此,在迈入二十一世纪时,中国的城市教会要能继续发展壮大,必须在牧养事工上改弦易辙,否则将面临逐渐凋零、瓦解的危机。

 

圣经的原则

    既然如此,是否中国教会应该完全抛弃过去家庭教会的运作模式?事实不然,因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教会模式,不仅是圣经的模式,也是世界各地教会经过反省后,回头来开始考虑采用的模式。

      因此,我们需要先从圣经来看初期教会,特别是耶路撒冷教会给我们留下的榜样(徒2:42-47)。保罗在腓立比书2:1-2和歌罗西书3:16的劝勉,也都提到类似的榜样。其中最主要的是几方面:

      1) 扎实的教导,并且信徒切实遵行使徒的教训;

      2) 亲密的肢体关系,彼此相爱,甚至凡物公用(但这是耶路撒冷教会的特例)

      3) 对外有美好的见证,并有神同在的明证(包括神迹奇事)

      过去中国教会(特别在文革刚结束时),之所以能在压力和困难之下成长,的确因为中国的家庭教会,与耶路撒冷教会的模式,有许多神似之处。

但现在因为教会的急速发展,加上社会的转型,很多教会过去存在的优点和特色,已经逐渐消失了。然而,我们不是因此要放弃以家庭为单位的牧养方式,而是要针对现代都市化社会的特性,重新设计以家庭为单位的牧养策略。

   

各种教会「小组事工」的模式

      目前很多教会的人数固然激增,但是信徒素质却在下降,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。其实,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两百多年,社会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变化,对教会是一个重大的冲击。可是也有很多过去成功的模式,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镜。

两百年前英国的奋兴布道家约翰韦斯利,可能是最早面对这个挑战的教会领袖,而他所用之非常有效的对策,也特别值得我们学习。简单说来,他在各地成立了许多十个人左右的(Class),并设立班长,定期考核班员的品行及灵修生活。因为他传福音所结的果子,大多数是贫下农阶级的文盲,过去生活放荡。他以这种方式来牧养他们。二、三十年之内,成效卓著,口碑甚佳,连反对他的人也刮目相看。

1950-65年代,台湾的聚会所在李常受的组织下,推动福、家、排、区的教会结构。其中是传福音;是个别家庭的聚会;是由十位左右会友组成的小排聚会;则是四、五个小排在一起的区聚会(相当于家庭教会),主要是在一起擘饼及见证分享。在十五年之间,聚会所增长数倍。这是台湾最早的小组教会

    另外韩国中央纯福音教会的赵镛基,快速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教会,其秘诀就是推动细胞小组。新加坡邝健雄牧师所推动的小组教会运动,也强调小组聚会。这些小组都是在大都市的公寓楼内组成的。然而赵牧师和邝牧师的小组,是福音导向的小组,因此期望小组能快速分裂、增长。

      此外,北美华人教会流行一种查经班的模式。这是由大学校园的学生们组成的,他们在教室、教堂或家庭中聚会,以查考圣经为主,偏重教导性功能。但是多年来,也的确带领了很多华人信主。

      最后,还有一种小组乃是以牧养关怀为主的小组聚会。这是在美国一些超大型教会(Mega-church)中开始的,因为这些大型教会信徒之间关系疏远,希望以此来加强肢体关系,以免在关怀上挂一漏万,同时还可以提升信徒的向心力及归属感。

 

牧养关怀导向的小组最符合目前中国教会的需要 

      基于中国目前教会及政治的现况与氛围,我个人主张以最后一种,即以牧养关怀导向的家庭小组,来建构一个教会的关怀网,可以达到最佳的人力资源运用及关怀效果。因为过去传统的牧养方式,每个传道人得面对数以百计的羊群,往往疲于奔命。传道人好像是牧羊犬,而不是牧羊人了。这种以家庭小组所建立的关怀网,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医疗网络很相似,如下图:

先进国家医疗网络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教会牧养关怀模式

      过去十五年来,我曾以此模式分别牧养一个中型(连儿童约1400),和一个小型(120)的教会。在中型教会里,我们有五位全职支薪的传道人,虽然我是唯一能讲普通话的牧师,就是因为有三十几个家庭小组,加上社青团契、老人团契等,还可以达到相当好的牧养及关怀,而且还可以每年人数增长15%

      通常信徒们遇到像夫妻吵架、婆媳不和、生病住院、失业下岗等问题,都可以在小组中得到适当的关怀、劝慰和照顾。但是较严重的状况,如闹离婚、道德出轨、异端搅扰等,小组长就要通知教牧同工来出面处理。还有些更严重的状况,像患精神疾病(如忧郁症)、重大事故(如伤残)、法律纠纷等等,这些都不是教牧同工本身能处理的,教会得将之转介到合适的专门机构去处理。但是教会需要有一些人事先收集资料,了解从哪些管道可以得到帮助,就能使关怀做得更深入、更全面。

 

家庭小组的运作要点

      为要达到牧养的效果,家庭小组的组成及运作上,需要注意下列要点:

1. 已经成家的信徒,应该尽量纳入家庭小组,以达到关怀的目的。

·        小组和团契既然是教牧关怀的一个主要环节,全教会成年人信徒应该有八成以上,是参加不同的小组或团契的。如果覆盖率不够,就会产生漏网之鱼的现象,造成信徒的流失。

·        除了未婚的青年组成学生团契社青团契,还有六十岁以上长辈另组团契外,其它20-60岁已婚夫妇都应该尽量纳入家庭小组。

2. 小组成员以同地区、年龄层相近者为主,期望建立长期、有深度的肢体关系。

  • 要使小组成员出席率稳定,得让他们年龄相近的儿女能玩在一起,就会产生凝聚力。同时,成员彼此相似的年龄和背景、也是关键因素。

  • 为达到较佳的互动关系,并考虑到一般家庭房子的大小,每个小组以5-8对夫妇为宜。但要鼓励夫妇一起参加,不要只有姊妹作代表来参加。

  • 为了避免小孩子的活动干扰到成年人,最好能将孩子与成年人分开安置在两个家庭,例如同公寓大楼的两个家庭,或邻近的两家。儿童可由家长轮流带领,最好设计一些多样化节目,如讲故事、作手工、玩静态游戏等。

  • 成立家庭小组的目的,是期望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,可以彼此交心,敞开交通,彼此激励、互相劝勉,以达到门徒造就的目标。因此不要强求人数的快速增长,也不要太快邀请陌生的慕道朋友加入小组。

3. 小组聚会内容,应该包含圣经信息回应、生活见证及彼此代祷。

  • 家庭小组系以关怀为主,聚会内容应分为三个单元:圣经经文分享、生活见证,及彼此代祷。圣经经文分享部分最好以回应主日讲台信息的方式,强调经文在生活上的应用,而非经文本身的解释。

  • 生活见证的时间,可以提出神垂听祷告的见证,这将会有激励效果。

  • 在代祷的时段,每人可以坦诚提出自己的需要,然后大家各别地提名代祷,具体地为各人代祷或感谢。

  • 家庭小组的负责同工,要选择有关怀恩赐的人来担任,其中姊妹们可能最合适。

 

4. 家庭小组要与成人主日学及其它福音事工配搭。

·        家庭小组既然以教牧关怀为目标,因此其教导及福音功能则为附带的,而非主要的功能。

·        教会的教导事工,最好以成人主日学为主轴来发展;而福音事工,则应该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进行,不要仅仅依赖家庭小组去传福音。

·        如果某一地区慕道朋友很多,可以考虑在划分小组时,将慕道友集中在一个福音性的小组,由专人另以福音性查经方式来带领。

 

牧养教导传福音是教会事工的铁三角。目前中国教会的最大弱点,就是在牧养和教导这两方面。所以福音之网虽然撒的很大,也好像捞了很多鱼,可是因为网不结实,又漏洞百出,以致于漏网之鱼非常多。这是近年来中国教会成长有停滞不前的现象之主因。

同时,教会全职与带职的传道人,多半是教导恩赐较突显,而牧养关怀方面反而是他们的弱项。为达到按恩赐事奉,以及人人皆祭司的属灵原则,只有多发掘教会中有关怀恩赐的人(特别是姊妹们),来参与家庭小组的牧养关怀事工,就能将这教会爱心之网,补得更结实牢靠些。如此一来,教会才能够稳健地发展。

一般資訊

文萃選集

聯絡我們

網路連結及資源